而比司马懿更为恶劣的,莫过于其儿子司马昭的“弑君”之事。虽然亲手杀死曹髦的是成济,但成济的行动是在贾充的指使下进行的,而贾充则是司马昭的心腹。虽然司马昭事后表露出悔意,但曹髦之死却始终不可能抹去其身上的罪名。《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昭在得知曹髦被杀后,惊恐至极,甚至跪倒在地,显现出其内心的忏悔。为了平息社会的愤怒,成济被灭三族,但司马家族的势力却因此得以巩固,同时,这一历史事件也成了司马家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司马昭自己也深知其所为带来的后果,因此他不得不感叹“晋祚不长”,可见他早已预料到自己的王朝注定不会长久。
司马懿和司马昭所为,不仅违反了儒家伦理中的“忠”与“仁”,更深刻冲击了长期以来由汉朝所推崇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时代起,汉朝就致力于推行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不仅在文化上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秩序,也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道德规范,特别是三纲五常所强调的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已成为社会和士族的行为准则。
这个道德体系深深影响着士族的思想与行为,例如荀彧,他始终忠于汉室,即便在曹操崛起时,帮助曹操打下了天下,但他始终没有背叛“忠”字的原则。因此,荀彧始终把自己视为汉朝的忠臣,而非曹操的拥护者。这种坚守忠诚的行为,恰恰体现了儒家“君臣”思想的深刻影响。而司马懿与司马昭的行为则完全背离了这一点,他们的篡位与弑君,无疑是对儒家道德秩序的直接挑战,打破了人们心中的信仰与秩序。
因此,西晋的灭亡与其建立初期的道德冲击是分不开的。司马家虽然成功篡位,但却彻底摧毁了民众对他们的信任。随着权力的逐步积累,他们的统治并没有真正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家族开始暴露出内部分裂和腐化,最终,西晋王朝走向了灭亡。司马一族通过篡位得到的权力并不稳固,虽然他们不断挑战传统权威,摧毁曾经稳固的社会秩序,但他们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短命的命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