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有大军,但成都没有大军,况且成都主战派都战死了,只剩下投降派。
邓艾偷渡阴平后,刘禅还没有投降的想法,因为他内还有诸葛瞻,外还有姜维,还有本钱。刘禅便把御林军都派给了诸葛瞻,诸葛瞻率领蜀汉的二代三代们,全都奔赴绵竹阻挡邓艾。
除了姜维率领的几万精锐外,诸葛瞻率领的两万左右的御林军应该就是刘禅的家底了,刘禅在绵竹之战前,还是极力主战抗敌的。只可惜诸葛瞻才略远逊于其父,他率领的御林军又没有什么作战经验,根本敌不过邓艾率领的久经战阵的虎狼之师。
绵竹一战,诸葛瞻的大军全军覆没,诸葛瞻和蜀汉二代三代们,包括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 、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集体战死,刘禅的老本折光了。
邓艾打扫完绵竹战场,挥军直抵成都,留给刘禅的机会不多了。
此时的成都,主战派--也就是蜀汉创业元老们的后代基本上都死的差不多了,刘禅没有人可以依靠。而投降派--也就是益州本土士族,充斥着整个朝堂,刘禅名为皇帝,实际上已经被益州本土士族架空。
刘禅召集御前会议,讨论应该怎么对敌,结果有三种建议,第一种是向东跑,投奔东吴,毕竟东吴是盟友,可以借其力量卷土重来;第二种是向南跑,进入南中,凭借南中的险峻地形固守;第三种是投降曹魏,别折腾了,早点投了早点解脱。
前两种建议的声音很小,基本上被投降曹魏的声音掩盖,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主战派都战死了,现在主降派当家,自然他们的声音大。
主降派的领袖是大儒谯周,这是个复合型人才,既擅长做学问,也擅长搞政治,他极力反驳奔吴或者奔南中,他引经据典、夸夸其谈、旁征博引、信口开河,一顿义正言辞,把蜀汉上下给说服了。
谯周的核心论点有三个,其一,投降东吴没有前途,东吴国力弱小,早晚会被曹魏消灭,届时你刘禅还得再投降一次,被侮辱两次还不如被侮辱一次。其二,南中地区居住的都是蛮夷,升平时期都对我们阳奉阴违,现在大难临头,难保他们不会落井下石。其三,趁现在还有点本钱赶紧投降,仍不失裂土封侯,谯周还打包票,如果曹魏不册封刘禅,那他就亲自到洛阳以古义为陛下争之。
谯周的三个论点确实很有说服力,至于最后的“以古义争之”,就有点太扯了,他还真把自己当根葱了。
刘禅听完谯周这个大儒的一顿高谈阔论后,借坡下驴,同意了投降。不是他真被谯周说服了,而是他手底下无人可用。
诸葛瞻已经战死,姜维远在剑阁抵挡钟会,邓艾已经打到了家门口,而成都城里全是主降的益州本地士族,如果他不同意谯周的建议,那他随时都有可能被益州士族噶了,人头献给邓艾当投名状。
刘禅不想体面,谯周这帮子投降派会帮着他体面。
刘禅反复权衡左右思量,苟活的心理战胜了殉国的心理,殉国固然能青史留名,但他还没享受够,还不想死。结果他的儿子刘谌比他有骨气,自杀殉国。他的太子刘璿就没这么好运了,在钟会之乱中被乱民杀死。如果刘禅拒绝投降,也会是这个结果。
至于姜维在剑阁的五万大军,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邓艾已经到了成都,姜维回师救援根本来不及,成都守卫空虚,再加上本地士族有造反的迹象,可能一天都守不住。
刘禅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率领心腹和皇子皇孙,趁夜潜出成都,直奔姜维的军营,跟姜维汇合后再做打算。但刘禅不是刘备,一辈子没吃过什么苦,也没带兵打过仗,他根本就没这个能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