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讲了什么道理?先辈的处世秘诀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讲了什么道理?先辈的处世秘诀

到了如今,人们便将“水至清则无鱼”这种现象用来比喻对人或者对物的要求不可太高,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并以此告诫那些太过苛责和严厉的人,他们如此行事会让别人不愿意与之打交道。

02

至于“人至察则无徒”中“察”的意思是精明,而“徒”的意思是同类、伙伴,解释为人一旦太过精明就容易没有伙伴。虽然我们总是说做事要认真,要面面俱到、一丝不苟,但还是那句话:“过犹不及”,在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不能时刻都非常精明,像那些看起来精明的人往往并不怎么精明。

▲伙伴互相帮助照片

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在为人处事之时绝对会给自己留下一些空间,否则凡事尽力做绝之后,如果遇到了紧急的情况便没有了回旋周转的空间。除此之外,我们在影视剧,亦或是自己工作之时也能发现,领导在批评下属的时候总是给了“巴掌”之后马上又喂“甜枣”,又或者是对于下属的一些小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人才是大智若愚,也是我们常说的难得糊涂!

▲上司教训下属照片

当然了,难得糊涂并非是一直糊涂,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也就是原则。虽然太过精明就容易没有伙伴,但并非要一味地不察,千万不能为了获得伙伴而放下自己的原则。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过犹不及”,毕竟事情的好坏是会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总的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既然是出自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之口,那肯定包含着儒家的“中庸”思想。我们要中道而行,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为人处事都要保持中正平和这样才能够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尤其是出身社会步入职场的人尤得注意。

▲孔子雕像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短短十四个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更是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浓缩了关于人生的道理和真谛。这句话可谓是微言大义,实在值得我们牢牢铭记于心,并且身体力行将其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少去很多烦恼,也才可以更加顺利。

结语

我国“二十四史”之一《旧唐书》中的《魏徵传》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著名言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虽然因为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导致古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已经落后,许多当时总结的经验也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但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以其为镜,时时反省自己为人处事之时存在的问题。

参考资料:

《论语·先进》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汉书·东方朔传》

《旧唐书·魏徵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探索